花蓮美食_花蓮光復糖廠
  • 檢舉
植木 貴賓會員
文章日期:2010-08-10
累積瀏覽:700
本日瀏覽:1
分享: facebook plurk twitter   
 
   

 
沿革

糖業在花蓮的發展,開始於漢人經營的「糖篰」為主。
日治初期,才由日本人賀田金三郎所主持的賀田組經營,後來由『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』合併。
並在大正二年
(1913),創建了「壽工廠」,場址在今壽豐鄉,又稱「鯉魚尾糖篰」,大正十年(1921)又在光復鄉建立了大和工廠。
民國26年10月1日地方行政區域改名,則以糖廠名稱「大和工場」取「大和」再加「上」字,成為「上大和」地名,迨至民國
348月台灣光復後地名恢復舊稱「台安」,民國36年3月1日捧准設鄉為「光復鄉」,廠址為光復鄉大進村,廠名亦正式命名為『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花蓮糖廠』至今。

 
台灣光復

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,大戰末期生產設備遭盟軍轟炸,滿目瘡痍,百廢待舉,無法開工生產,是年十二月即由台灣糖業監理委員會分社辦事處於壽豐廠址,成立接管委員會,糖廠經營權正式由國人接管,重建工作經中日雙方專家評估鑑定,決定保存修復「大和」工場,拆除「壽」工場(僅保存酒精工場),做為花蓮糖廠永續經營之工場。

 


 
戰後

戰後物資缺乏,日人戰敗撤離,技術人員欠缺,國人以高度智慧,胼手胝足,克服萬難,設於壽豐之酒精工場於三十五年底修復。
三十七年二月製糖工場修復並開工運轉。每日壓榨甘蔗能力仍維持1,200公噸。
民國四十四年基於節省成本的考量,將設於壽豐的酒精遷建至光復廠內。
民國五十七年製糖設備更新,提高工場壓榨能力至2,000公噸。
民國六十四年再度擴建工場,將壓榨能力提高為2,600公噸。
民國七十三年為減低購電成本,自小港糖廠調撥2,000kw透平發電機乙台,利用節餘蒸氣發電自用。
七十八年因市場需求增設煉糖工場,煉製特砂,每日可生產300公噸特砂。
八十一年再增設晶冰糖工場生產晶冰糖。
八十三年為符合政府環保規範,設置二級(微生物處理)廢水處理池一座,讓工場排水符合標準。
八十四年依政府空氣污染環保規定,興建袋濾式排煙除塵設備,投資金額達四千餘萬元。
至此花蓮糖廠內包括製糖、煉糖、酒精、環保設備等,已成為全省設備最完善之生產廠。
 


花蓮光復糖廠


1隻 2隻 3隻 4隻 5隻 招財貓